便攜式分光光度計是一種將高精度的光譜分析能力轉化為移動化、輕量化的設備,基本原理建立在光與物質相互作用的基礎上。當光子和溶液中的物質分子相碰撞時,會發生吸收現象,而物質對光的吸收是具有選擇性的。通過測量這種吸收現象,即吸光度值的大小,可以反映某一物質存在量的多少。其工作原理基于朗伯-比爾定律(Lambert-Beer Law),即當一束單色光通過均勻的非散射介質時,其吸光度A與介質中吸光物質的濃度c及光通過介質的厚度l成正比。
便攜式分光光度計主要由以下幾個關鍵部分組成:
光源:提供寬譜帶的光輻射,是測量的基礎。
單色器:將光源發出的光分解為單色光,并允許特定波長的光通過,用于選擇測量所需的波長。
樣品室:用于放置待測樣品,當單色光通過樣品時,部分光被樣品吸收,剩余的光則透過樣品進入檢測器。
檢測器:將光信號轉換為電信號,轉換后的電信號經過放大和處理,用于后續的測量和分析。
數據處理系統:對檢測器輸出的電信號進行分析處理,得到樣品的吸光度或透光度等參數,這些參數可以用于物質的定量和定性分析。
便攜式分光光度計因其輕巧、易用的特性,被廣泛應用于多個領域:
環境監測:用于水質分析,通過測量水樣中溶解物質的吸光度來評估水體的污染程度。例如,可以快速檢測湖泊、河流和地下水中的重金屬離子、營養鹽(如氮和磷)等污染物。
食品安全檢測:用于檢測食品中的色素、添加劑和污染物,確保食品質量與安全。例如,在現場檢測果汁或飲料中的防腐劑含量時,能夠快速給出結果。
農業監測:用于土壤和作物的營養成分分析,幫助農民了解土壤的肥力狀況,并據此優化施肥方案。
醫藥行業:可用于現場測試樣品,如血液或尿液的成分分析,為醫生提供即時的診斷信息。
化學實驗室:研究人員可以在外部環境中收集樣品并立即進行分析,而不必返回實驗室,提高了科學研究的效率。